Sunday, April 24, 2005

從一張舊地圖上的地名說起


Courtes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Librar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這張遼東半島一帶的地圖出現於 1912 年 Hachette & Company 的 Madrolle's Guide Book 一書。這張圖除了可以顯示當年當地的地理資訊外,也存在著其他有趣的訊息。

這張地圖裡出現的地名來自各種語言,包括漢、滿、英、日、俄等。漢語北方官話的地名最多,像 Fêng-t'ien(奉天,今瀋陽)、Chao-yang(朝陽)、K'ai-p'ing(開平)等等。奉天的另一名稱 Mukden 則是來自滿語。Dairen、Ryo-jun 是大連、旅順的日語發音,大連的另一名稱 Dalny 則是俄語。Port Arthur 指旅順港,改名的可能是俄國人,不過在這裡又被譯成了英文。這些地名顯示這個地區曾經有多種族群、國家牽涉其間。

另外我會特別注意的,是當時使用的中文拼音。從圖上明顯可知該地圖使用了「威妥瑪」式的拼音。威妥瑪拼音一直到前幾年都是在台灣佔有極大優勢的拼音法,不過一般人對於這個拼音有相當的誤解。

第一,有人以為威妥瑪拼音不區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所以會把ㄅ與ㄆ(國際音標 p 與 ph)、ㄉ與ㄊ(t 與 th)、ㄗ與ㄘ(ts 與 tsh)等組發音相混,事實上威妥瑪會在所有送氣音之後加上 ' 符號,所以ㄆ拼為 p'、ㄊ 拼為 t'。第二、ㄜ常被拼成 e,例如「承」拼為 cheng、「德」拼為 te,其實威妥瑪拼音除了在舌根音後方之外,ㄜ是拼為有附加符號的 ê。 第三、 ㄩ的音常常被拼成u,例如「元」拼成 yuan,其實威妥瑪拼音是一律拼成附有兩點的 ü。第四、有人以為威妥瑪拼音「基」(ㄐㄧ)與「知」(ㄓ)都拼成 chi 而混淆、「欺」(ㄑㄧ)與「蚩」(ㄔ)都拼成 ch'i 而混淆,其實ㄓ是拼成 chih、 ㄔ是拼成ch'ih,也就是說,ㄓ、ㄔ、ㄕ的韻母(空韻)其實是拼成 ih,和ㄧ拼成 i 有所區別,h 不可省略。

這張地圖在使用威妥瑪拼音時,沒有混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開平拼為 K'ai-p'ing,而非省略送氣符號的 Kai-ping 。另外承德拼為 Ch'êng-tê,而非 Ch'eng-te 或 Ch'eng-teh(似乎有些人會以 eh 代替 ê)。而平泉的「泉」則拼為 ch'üan而非 chuan。顯然這張地圖上該有的附加符號也都有。整體來說,它在威妥瑪拼音的使用上還算嚴謹。

現在的人們基於誤解、偷懶、打字不便等原因常把威妥瑪拼音弄錯,尤其送氣與不送氣音的混淆最為常見。下次我們有機會使用威妥瑪拼音時,不妨多以謹慎的態度來拼寫。看到近百年前的地圖可以正確地印出這些符號,令人感到現代的人往往是不夠謹慎的,而那些無法或極不方便打出這些特殊符號的電腦作業系統,也算是一種荒謬的現代產品吧。

本文同步刊登於符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