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4, 2004

我看注音文

注音文在台灣的網路上雖然廣為流傳,卻也引起許多人的撻伐。現在有許多網站明令禁止使用注音文,不少人對注音文更是痛恨得無以復加。不過除了無情的攻擊外,我們也可以看看注音文裡是否隱藏著什麼值得探討的語文問題。

注音文是用注音代替漢字,並且多半是把韻母去掉,只留下聲母,說穿了,就是只寫出一個字的注音中的第一個符號。不過除了比較極端的例子外,比較常見的用法是把ㄜ這個韻母去掉,因為許多表示聲母的注音符號在單獨念時本身後面就帶一個ㄜ,所以這對於閱讀文章來說還不至於造成嚴重的阻礙。例如「的」寫成「ㄉ」,「了」寫成「ㄌ」,都是應用得最廣的。

這樣的注音文令人想到日本的文字。現代的日文裡雖然經常用到漢字,但是那些只具有語法功能而無實質語意的虛詞,是只用假名來書寫的。例如標示主格的「が」、標示受格的「を」、標示來源的「から」等格標記都是用假名書寫。而早期漢字中用來表達虛詞的字,也多是由其他表示實詞的字假借而來的,例如「其」這個字本來指的是「畚箕」(象形),後來由於發音相同或相似,才借為書寫表示代詞的「其」,而代詞的語意算是較「虛」的。「或」字原是「國」之意,後來才轉為書寫虛詞的「或」一詞。現代文字中,「的」、「了」、「著」這些虛詞的韻母都是ㄜ,可是這些字都還有另一種韻母非ㄜ的讀法(ㄉㄧˋ、ㄌㄧㄠˊ、ㄓㄠˊ),並代表另一種語意較明確的實詞用法(用於「目的」、「了結」、「著火」等),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虛詞的用字也是向實詞用字借來的。借字的根據,是發音的近似與否。

這樣看來,虛詞既無實質語意,在文字中似乎就較傾向於不用具表意功能的漢字來書寫,而多半用假名或假借這種表音的方式來書寫。而注音符號作為一種標音符號,用來書寫「的」、「了」這類虛詞也似乎是很自然的。

只是這樣說還是有點問題的。注音文的起源,多數人可能會認為主要是為了節省打字的動作。而且注音文省下的多半是韻母ㄜ,而中文裡虛詞的韻母也常常弱化為ㄜ,所以注音文才會剛好常常用注音代替虛詞。目前我們可能只能保守地說,注音文跟「用表音字書寫虛詞」的情形不謀而合,但這是不是代表現代中文的書寫,也有夾用純表音符號來書寫部份詞彙的傾向,還不得而知。

本文同步刊登於符號工作站


Wednesday, September 1, 2004

Google也懂中文拼音

最近發現廣受歡迎的 Google 網站,也接受以中文拼音來當作搜尋字串。只要在其簡體中文介面裡輸入拼音,Google 即會轉換為漢字,再讓使用者選擇是否要以被轉換後的漢字來做搜尋。例如,輸入「ping guo」來搜尋,Google 會提示「您是不是要找:蘋果」,這時點一下「蘋果」,即可用這兩個漢字來繼續搜尋。拼音的各音節可以分開,也可以連寫(例如:pingguo)。當然,他們使用的拼音是漢語拼音。在漢語拼音中,「ㄩ」的音有時是拼作「ü」,根據 Google 的說明,「ü」這個字母要以「v」代替。例如「綠色」要拼成 lv se。

我不太確定有多少人會使用這樣的功能。對於普遍缺乏拼音能力的台灣人來說,這可能是無用武之地了(這可能也是繁體介面的 Google 未提供類似功能的原因)。能用得上的,可能是那些住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能說華語又使用漢語拼音的人了。當然,應該也有一些懂得中文的外國人會認為這是個方便的功能。但是有些使用者平常就使用拼音輸入法來打中文,我不知道這項功能對他們來說是否有很大的用處。

不管這項功能的使用率如何,這讓我們看到 Google 對於各種文字的支援還是有其用心之處的。Google 支援的語言之多令人驚訝,對於某些多語的國家常能提供多種語文的服務(服務對象甚至包括克林貢人和「駭客」)。而對於中文也提供了繁簡自動轉換及上述的拼音轉漢字的功能。照這樣看來,如果各國本土的類似網站沒有更多的創新,也許一時還很難跟 Google 相抗衡。

本文同步刊登於符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