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8, 2007

談成語(下)

前面我們以語言學上 idiom 概念來檢驗中文的成語,不過事實上語言學的 idiom 與中文裡所說的成語恐怕還是有些差異,畢竟一個是學術名詞,一個則是約定俗成的名詞。中文的「成語」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它們幾乎都是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典收錄的童話故事和電影名稱有一些卻不是四個字,那麼非四字的組合可以算成語嗎?

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不同音節數(在中文即為字數)的 idiom 並沒有各自在語言法則上有不同的表現,也就是三個字、四個字、或五個字的分別並未形成不同的有意義的類別,所以音節數自然不會成為判斷 idiom 成立與否的準備了。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許多非四字的用語是可以被納入成語之中的。

可是如前所述,中文裡所說的成語並不是一個具有精確學術定義的概念,所以情況也可能不太一樣。我們可以看看教育部的成語典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只要在成語典裡搜尋一下,就可以在搜尋結果中發現許多超過四個字的「成語」,例如「山不轉路轉」、「畫虎不成反類犬」等等,甚至也有三字的成語,例如「東道主」。只是一方面這些非四字的成語還是少數,另一方面,這些非四字成語似乎大多被放在附錄而非一般成語,所以四字成語的傾向應該還是存在於成語典的。

雖然如前所述,成語的字數在語言學上沒有意義,但是「成語就該是四個字」的想法也不一定就不值一探。漢語既然有豐富的單音節語位,也就有條件把成語組成四個字的單位,在四字成語佔大多數的情況下,就形成了一種不可忽略的模式。而且超過四個字的用語有可能因為表達比較豐富或較為白話,而讓人更注意到其字面本身的意義,其用法也就不是那麼「成語」了。

另外,想在這裡提一下的是成語典的另一個問題:整個系統的設計。成語典主編者說他們並未將那些有爭議的部份當成成語,而且也很快地把它們移到了「參考語料」之中。如果我們相信主編者的說法,也就是相信他們原本就認定「三隻小豬」是附錄性質而非真正的成語的話,那麼成語典所出的問題顯然就是在前端的設計上。在建構資料庫與網頁介面時,操刀的人可能便宜行事,使得成語與參考語料的呈現方式沒有分別,等到鬧出事情後主事者才想者亡羊補牢,卻已經不可收拾了。看看成語典混亂而不易使用的介面,就不難想像它設計上的問題會如何減損它內容的價值。

我想「三隻小豬」的收錄除了爭議那一面之外,應該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它代表成語典忠實地反映與記錄了這個時代的語言,只是提供的方式應該是要再精緻一些了。

寫在最後:成語典把「楚門的世界」原名寫成 The Trueman Show,第二個詞對照該電影的官方原文 Truman 多了一個 e,恐怕還是完全按照原文來寫會比較好。

本文同步刊登於符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