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3, 2005

台灣龍捲風的火星台語

台灣龍捲風這部連續劇終於落幕了,這表示台灣戲劇史上的一場災難也終於結束了。這樣的戲劇本身存在著許多荒謬的地方,包括思考過度簡單、劇情荒腔走板、二分式的正邪對立、極度昧於現實、對描述的對象未盡考證之責、用灑狗血的方式爭取收視率、充斥著不宜闔家觀賞的內容、不斷複製其他戲劇出現過的情境和劇情發展、無限期拖戲、片頭片尾淪為打歌場所等,但我會想特別關注的問題,是其中怪異的語言。

不用說,這樣的本土八點檔使用的語言是台語。只是,也許是因為主要的編劇是個香港人,其劇本中的對白顯然原來是國語、或至少以國語為設計的基礎。但是在演員演出時又照本宣科、以僵硬的方式逐字轉換成台語,於是造成劇中人物所說的話極不自然,成為一種怪異的語言。在劇中,處處可見原本不存在於台語口語的詞硬生生地用念漢字的方式讀出,或是在原國語用詞與轉換後台語用詞間存在著太過簡單或太過規則的對應關係。另外比較有趣的,就是劇中存在著一種詭異的 code-switching(也就是國台語夾雜)現象,這顯然是因為有些用詞實在是怎麼樣也很難用台語念出,只好保留為國語,於是就出現了劇中人物在流利地說著台語句子時,突然在某個預料不到的地方轉為國語,又突然轉回台語的特殊情況。

不是說台語不能吸收國語的辭彙,語言接觸後彼此影響是天經地義、且無法由人為的方式來規範的。只是語言間的同義詞往往不是完全對等的,彼此並不能做一對一的轉換,而劇中未能針對台語使用的現實情況及其道地的用法來設計對白,也顯示了該劇想搭本土劇順風車卻未能精緻地呈現語言的問題。所以到最後,原來多樣而豐富且呈現生活智慧的眾多台語詞彙,消失在這場龍捲風中。

只是,這個龍捲風災難結束了,另一場災難可能正隨之而來。

(寫在最後:我想提及劇中一位演員王豪。他是劇中一個能加入許多生動語言材料的表演者。)

本文同步刊登於符號工作站